植物病害检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7-02-22 点击次数:2279次
植物病害检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是多方面的,从受害的部位可以分析其zui主要的影响。根部生病后引起死苗或幼苗生长衰弱,如小麦根腐病、稻烂秧病等。有些根部肿大形成瘤状物,影响根的吸收能力,有些引起运输储藏器官的腐烂等。叶部生病造成褪绿、黄化、变红、花叶、枯斑、皱缩等,均影响光合作用。维管束受害导致萎蔫、死亡或腐烂等,影响水分、养分的运输。花和果实受害则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植物是一个整体,部分组织受害必将影响其他部分的生理活动,导致植物不能正常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
植物病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也是多方面的。1845年,爱尔兰因暴发马铃薯晚疫病导致数十万人死于饥饿,近百万人背井离乡。1943年印度孟加拉邦发生水稻胡麻斑病,导致20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种植业因遭受霜霉病的危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1910年,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园因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毁病树,损失了1700万美元。某些植物病害能引起人、畜中毒,如食用了麦角菌感染的黑麦、燕麦和牧草后能引起人、畜中毒和流产。
植物病害检测植物病害的发生还会限制某些地区的作物栽培,如19世纪后期咖啡锈病几乎摧毁了当时斯里兰卡广泛栽培的咖啡因,导致人们改种茶树。
两类病害 ①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其所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这些因素偶尔单独起作用,但常常是配合起来共同引起病害的。化学因素大多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控制能力也将越来越强,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将被控制。
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调整植物病害检测,农业栽培制度和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以及将获取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作为单一追求目标而造成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坏,植物营养的不均衡更加突出,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增多,发病面积扩大。
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密切,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例如,冻害不仅可以使细胞组织死亡,还往往导致植物的生长势衰弱,
使许多病原物更易于侵入。同样,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斑病害不仅能引起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也使植株更容易受冻害和霜害。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病原物是其中一个方面。每一种病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同样寄主的不同品种、品系对相同的病原物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是感病的,容易受病原物的侵染和破坏,有的是抗病的,能抵抗病原物的侵染和破坏作用。因此,一种病原物虽然能够诱发病害,但病害是否发生和发生的轻重与它所侵染的寄主植物的抗感性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无论是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传播及对寄主植物的侵染,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由此可见,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由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